赤道之南,罪恶心头坐
赤道之南,罪恶心头坐?原创张东涵中拉智讯收录于话题#书评51个内容#巴西3个内容
阅读《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一书的初衷是学习和领会翻译方法,因此采取了中英比较阅读的方式,以一个章节为一个阅读单元,先读英文版,再读中文版,并不时回溯原文进行对比。本书原文通俗易懂,专业词汇较少,词汇和句式大都不复杂,理解上不存在困难,适合作为学习翻译的材料。然而在阅读过程中,除了领会翻译上的特色与优点,我也不可避免地被书的内容所吸引,关于书籍内容本身有了一些感悟与想法。因此,特此记录阅读本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斗胆对其原文与译本加以个人评价,以总结并学习优点长处为主,辅以一些批判性的思考,一得之见,姑妄言之。
01
关于原文:全方位的扫盲书,主观性的“日记本”
我认为Brazilontherise:Thestoryofacountrytransformed一书的两个最大优点是内容广泛且可读性强。从内容上看,作者在不长的篇幅中,以纤细的笔触勾画了巴西的概貌、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凡此种种,一概纳入囊中。书中既有整体性的概述,也有具体到细节的精雕细琢,尤其是有关社会文化的叙述,深入巴西价值体系,展示了巴西人的处事方式和行事逻辑。而从文风上看,本书语言生动具体,枯燥乏味的分析较少,以描述性语言为主,适合作为“扫盲书”,面向对巴西并不甚了解的读者,为他们提供巴西的情况概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巴西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认识,填充了对西班牙语美洲之外拉美地区的认知空白,了解到了巴西与西班牙语美洲国家的相同与迥异之处,也理解了巴西对于自己“非拉美国家”的身份认同。从历史角度讲,巴西既与拉美的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共同的殖民剥削和右翼军事独裁统治的历史,但在细节上,巴西与其他国家又存在不同之处:比如前哥伦布时代,巴西的土地上不曾存在三大拉美土著文明那样的集权式文明或政权;比如殖民者一直以来着眼于巴西的农业资源(巴西木、蔗糖、咖啡等),而不像在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国,殖民活动以开采金银矿为主;比如宗主国的不同造成巴西更加受到私人资本、大地主的控制,而不是宗主国王权的管控;比如20世纪葡萄牙王室在巴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巴西免于大哥伦比亚那样分崩离析的命运等等。而是否正是这些与西班牙语美洲的不同之处,塑造了如今的巴西,让巴西成为拉美独一无二、甚至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其中的逻辑与联系又是怎样的?这是阅读过程中我产生的问题。显然,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阅读其他更为专业的学术材料。
但是,为了实现广泛的适应性与较高的可读性,又或者是由于作者本身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欠缺,这本书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学术上的严谨与逻辑,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叙述。比如,在第四章中,为了证明巴西人重视享受生活,作者指出“在巴西的葡萄牙语中,至少有六个和英语动词play(玩)相对应的动词”,因此“在巴西人使用的语言中都清楚地呈现出(学会享受生活)这一偏好”。但实际上,作者举出的6个词汇无一例外全部来源于拉丁语,在罗马语族的许多其他语言中,都存在作者所说的这一现象。因此这呈现出的并不是巴西人对于享受生活的偏好,而顶多是罗马人的享乐主义。
除了逻辑上的部分缺漏外,本书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虽然作者在序言和致谢部分多次强调了本书的著成有着包括自己妻子在内的众多巴西人的帮助,但或许作者自己并不曾意识到,文章中美国价值观依然清晰可见。比如,作者带着美国追求法制与规则的价值取向,用大量笔墨详细描述了巴西的“窍门(jeito)”文化,字里行间透露着“发达健全的社会体系”对于“混乱无序”的惊奇与批判,却没有意识到这只是“法治”与“人情”两种社会、两种文化的碰撞。本书的后几个章节则更为鲜明地体现出了“傲然睥睨”式的审判视角,作者站在美国视角上评价巴西的经济、政治、外交乃至环保政策,用“很难让巴西人相信并不存在这种阴谋”否定了巴西人的主张和判断。虽然我并不能判断究竟作者的结论是对是错,但我能感受到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做到讲述一个真实的巴西,而是讲述了一个“美国眼中的巴西”。作者的身份在书中清晰可见,其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之态让人不敢苟同。
总体来说,我认为本书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导读、引入式读物,但需要带着批判辩证的眼光去阅读其中的观点。
02
关于译本:规矩之中有亮点
通过对比阅读,我认为本书的翻译基本采取了保守的译法,没有过多的发挥,比较忠于原文;与此同时,在文化元素的翻译上,译者也注入了自己的巧思,为译文带来亮点,也使译文避免了诘屈聱牙的翻译腔,更易于被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
首先,在俗语和谚语的翻译上,作者几次采取了中国的对仗句式,比如“人之昼所毁,神之夜来补”、“万事到头终将如人意,不如人意只因未到头”,使文章在“信”、“达”的基础上,兼具了“雅”的高度。在文化现象的翻译上,作者大量的添加了“译者注”,对中国读者全然陌生的巴西文化元素进行了补充解释。这些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努力与发挥,体现了译者对于原文的充分理解以及对两种语言的自如运用。
另外,初一开始,译者对于书名的翻译便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既为之拍案称绝,同时心中尚存疑惑。原作书名为Brazilontherise:Thestoryofacountrytransformed,而译本的《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在原作基础上添加了“赤道以南无罪恶”这一文化元素。我反复揣摩了这一变换的意图,在阅读全书之后,我一方面不太认同原书名,觉得这一个书名其实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文章内容,省略了文章对于巴西的批判部分,略显谄媚;另一方面对译本中的“赤道之南”尚存犹疑,虽然“赤道之南”确实体现了原书名没有提到的文章另一面,相对原书名而言,这一书名甚至能够更好的概括本书内容,一语双关,令人拍案叫绝,但“赤道以南无罪恶”这一概念在全书仅出现了4次,并且都在前1/4的部分,因此以此为题目概括巴西的全貌,是否算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过度解释,我尚不敢妄下结论。除此之外,在所难免的,作为第一版译本,文章中也出现了零星几处遗漏和偏差,但几处小错漏,不影响译本整体的质量,如果本书再版印刷,可以考虑进行更正填补。
无论译本忠于原文的特色、其间的精妙之处,还是零星几处疏漏,都让我意识到了著作翻译对译者的高要求。即使只是进行对比阅读,我也能感受到这种阅读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我对于文章内容的吸收转化程度。因此对于译者而言,翻译一本书应当更是意味着对原文超过%的理解与转化,以及对文字背后文化背景的深入考证与研究。
03
一些读后感想:每个人读书,都是在照镜子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带入了自己的美国价值观,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理解文章内容。从我自己的阅读而言,我习惯将文章中提到的巴西元素,与我所了解的中国社会做对比,并从中获得了不少阅读乐趣。
当作者写到巴西土地过于集中,“一小撮大地产主还控制着巴西大部分最肥沃的土地,而数百万农民却没有片地寸土”,我想起了中国的土地改革。当作者提到“殖民者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因此满心希望尽快从土地中榨取更多的财富以便衣锦荣归。因为土地所有权仍在王室手里,他们没有什么动力用心调理土地。”我想起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在第六、七章中,我注意到了文章和文章提到的观点对于中国新殖民主义的影射与批判。在第九章中,关于巴西人对于自尊、地位的追求,尤其是申奥成功那一段的描述,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情况。另外,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对于巴西民族主义的叙述。
民族主义不只在巴西有着鲜明体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近些年来,都有抬头趋势。一直以来,我赞同将民族主义视为双刃剑的观点,也在本书中为自己的想法找到了例证。一方面,民族主义可以作为国家治理的抓手与武器,比如通过强调外国威胁化解国内矛盾、通过外交舞台上“作秀”式的展示看似解决“外交”问题实为实现“内政”主张;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是一份甜美的毒药,虽然有其好用的一面,却容易反噬其利用者,尤其是一个陷入民族主义的民族与政权,往往容易做出非理性判断,走入歧途。
这些小思考与书籍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但会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与享受。说是读书,其实也是在读自己,把读到的内容套入自己已经形成的框架体系内,在书中找到现有思考的验证与呼应,同时发现新的思考点。
原标题:《赤道之南,罪恶心头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