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自年电影传入中国以来,电影翻译就以讲解员、说明书、译意风、字幕翻译、配音翻译等多种形式,帮助外国电影走进中国,也助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在促进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电影外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活动,几乎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影业萌芽时期,我国电影公司就开始为影片加上中英双语字幕,希望借助翻译开拓国际市场,并向国际观众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的帮助下,中国电影不仅吸引了生活在中国的国际观众,也帮助中国电影走向南洋、欧洲和美洲等市场。早期中国电影的外译活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业界共识。现存年以前出品的中国电影均附有双语字幕卡,这些影片在国内放映时也会一同播出双语字幕卡。中国观众在观看时,会产生与世界对话的现代性体验。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通过翻译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为中国抗战争取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出现与成熟,中国电影外译也开始了配音翻译的尝试。年,电影《假凤虚凰》在上海放映轰动一时,吸引英美片商争相购买。导演黄佐临亲自担任译制导演,将中文对白译成英文,并挑选20余位英文功底深厚且具备一定舞台经验者担任英文配音演员。该片译制成英语后在海外取得“表现极为优异”的成绩,也鼓舞了其他公司尝试用声音译制的方法翻译中国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外译成为新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亲自将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影视翻译的助力下,中国电影成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在功夫片上形成了独特风格,配音翻译更使香港功夫片走向世界。年,《天下第一拳》的英文配音版被引进美国,并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该片为更多通过英文配音的功夫片在海外商业放映打下基础。在香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将上千部香港电影配音成英语,成为李小龙等武打明星的英文声替。尽管以现在的标准看,这些电影的英文配音比较粗糙,口型有时候没有对上,在翻译上也会有让人捧腹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功夫片没有经过英文配音,功夫电影就不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以更有力的步伐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电影界的认可。这些认可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