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的交替,英美之间的主从关系是如何发生
文/品论社
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语境里,人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名词——盎格鲁撒克逊,英文为Anglo-Saxon。
这个名词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种支系——盎格鲁撒克逊人,属于日耳曼人的一支,也引申为一种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
盎格鲁撒克逊由两个词语组成,盎格鲁(Anglo)和撒克逊(Saxon),这是日耳曼人的两个古老民族,顾名思义,盎格鲁撒克逊人是这两个民族长期融合后的后裔。
如果用更简单直接的话来解释,盎撒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英格兰人,因为英格兰的词根正是来源于盎格鲁,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鲁人之地”。
在现今世界被归类到盎撒体系里的国家,主要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前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以英国为母国,经过数百年的殖民扩张,繁生出美、加、澳、新等国家。
这几个国家,都是所谓的英语国家,它们在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上均一脉相承,发端于英国。
在如今世界地缘政治大局势之下,作为盎撒文明的分支,这几个国家偶有龃龉,利益纷争造成的分歧在所难免,但俗话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当面对威胁更大的外敌时,它们基本上步调一致,结成紧密同盟共同对外,而它们当中的盟主,过去是英国,而如今,则非美国莫属。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迅速成长为欧洲一流强国,并在面对法国和西班牙的挑战中占据了上风,最终成为世界殖民扩张的最大赢家。作为世界历史上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英国是大航海时代中后期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后,与英国相爱相杀,但由于人种、宗教、文化乃至语言上同一性,让新生的美国对前宗主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国际纷争事件中常常靠向英国,充当英国的忠实追随者。
二十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当欧亚大陆沦为战争的废墟时,偏隅北美的美国从战火纷飞中强势崛起,登上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国力空前强大,即使是前宗主国英国也只能唯其马首是瞻,步步紧跟其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帝国“随从”。
世易时移,数百年光阴,帝国兴衰往事,英美两大帝国先后互为主从,新旧世界霸主宝座的交替恍如戏剧,这不禁让人好奇,它们的主从关系究竟是何时发生反转的,又是如何发生反转的呢?
一,大英帝国的春秋鼎盛
在公元五六世纪以前,大不列颠群岛先后是罗马、凯尔特人的地盘,随着民族大迁徙时代的到来,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粉墨登场,他们从欧洲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跨海侵入大不列颠岛,此后就逐渐成为了那里的主人。
年的诺曼征服,开启了英国历史的新进程,维京人后裔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盎撒人的威塞克斯王朝,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
诺曼人的征服,深刻改变了英格兰的文化、语言、宗教及政治等方方面面,不列颠地区从过去的邦国林立进一步走向一统化和封建化,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权政体自此诞生。
诺曼征服之后的英格兰,上层统治者主要是教士、诺曼贵族和原盎撒封建领主,中下层民众则仍旧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统治阶级的更迭并未对英格兰的民族成份和构成产生太大改变,封建王权的确立和稳固,加深了英格兰国族认同,并促成了以盎撒人为主体的英格兰民族的最终形成。
此后,在金雀花、兰开斯特、约克、都铎、斯图亚特等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经历了一次次重大历史事件,百年战争、黑死病、吞并苏格兰和威尔士、圈地运动、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而爆发于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堪称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转折。
早在十三世纪初期金雀花王朝时期,英国就颁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性”和“契约性”法律意义的《大宪章》,尽管受限于王权封建势力的强大,这部所谓的自由宪章在当时并没有发挥太大的效力,但在接下来的四百多年里,这部宪章所展现的思想框架还是对英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新的作用,成为日后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十七世纪中叶,以年的光荣革命为结束标志。作为欧洲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之一,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一方面离不开其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崛起,另一方面也大大得益于英国在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海外扩张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作为海岛国家的英国,毫无疑问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优胜者。
尽管英国人没能像葡萄牙和西班牙那样成为第一批殖民帝国,但在光荣革命建立新政权以后,他们很快觉醒起来,与法国、荷兰等国家掀起欧洲海外殖民扩张的第二波浪潮,并在全球殖民霸主的争夺中先后战胜西班牙和荷兰,一跃而成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美洲与大西洋,澳大利亚,亚洲,非洲,太平洋,欧洲……英国的殖民地和从属国遍布全球。
二,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
十七世纪前期,世界殖民扩张正如火如荼,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英国轮船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去往美国的马萨诸塞州。这艘载有35名分离派清教徒的轮船并不是英国驶往北美殖民地的第一艘船,却是最著名的一艘。
船上的清教徒们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早的一份政治文献,以轮船名字得名为《五月花号公约》,又被称为“美国的出生证明”。
相较于法国和西班牙,英国向北美移民的时间要更晚一些,当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时,法国和西班牙已经在占据了北美洲的大片地区。
但五月花号和《五月花号公约》扭转了英国北美殖民的颓势,到年为止,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洲东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称为“英属北美殖民地”,又称“英属北美十三州”。
当时的欧洲,法国与西班牙尚属于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而英国则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的政治制度差异同样体现在它们在北美殖民地的管治。
在殖民统治的初期,欧洲各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大多采用专制统治,任命一或数名总督全权管治殖民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各国针对其殖民地的统治方式出现了转变和分化。
在新法兰西(法属北美殖民地),法国先是成立了以总督、宗教首领、居民选举若干理事组成的议会作为殖民地最高权力机关,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议会制度与法国本土的专制制度形成鲜明对比。但随着法国专制王权统治进入极盛时期(主要发生在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期间),其海外殖民地统治机构中的民主因素也被削除,就连外派的总督和省督也逐渐丧失主导权,最终所有权力均收归法王。
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情况则截然不同。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王权专制统治崩溃,其海外殖民地也沿用了其本土的法律制度和议会政治制度。虽然英国殖民者并无意在北美建立起民主制度,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北美十三州还是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强烈民主意味和自由色彩的选举政治制度,十三州民众甚至享有比英国本土乃至其他欧洲国家民众更广泛的选举权和政治权利(当然奴隶除外)。
这样的政治架构,客观上有利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让英属北美更容易脱离宗主国而独立,这也是英国殖民者最终得以战胜法、西、俄等国独占北美,建立美国与加拿大两个盎撒国家的主要原因。
独立战争前,英属北美是英国世界霸主版图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独立后的美国,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领土的扩张。
年,美国从疲于应对欧洲战争的法国手中买入面积达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国土面积翻了一番。年,美国又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佛罗里达。年爆发的美墨战争再让美国收获了超过万平方公里的大片国土。到19世纪上半叶,美国领土已经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在之后的年,美国再次以极低的价格从沙俄手中买下将近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
就这样,美国由建国时的面积仅8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仅用了不到一百年,就依靠着各种威逼利诱、巧取豪夺的手段,成长成为一个总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当然,这背后是无数印第安原住民的苦难与血泪。
在领土不断扩张的同时,美国国内生产力也得到了了高速增长,领土扩张带来的巨大体量红利成为美国国力快速增长的助燃剂,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辽阔的疆土、殖民者打下的坚实的工农商业基础,让美国一跃成为美洲头号强国。
到年南北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
南北战争是美国建国以后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是美国自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以来南北方长期存在的分歧和冲突的大爆发,工商业与种植业,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甚至在宗教上也存在着多种教派和教义的严重分歧。
最终北方的资产阶级战胜南方的奴隶主,以巨大代价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统一。
内战消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道路扫清了障碍,在内战结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半个世纪里,美国处于高速发展期,从一个农业国迅速成长成为城市化的工业国家,到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登顶世界第一。
年,美西战争爆发,老朽的西班牙帝国在美国面前毫无抵抗之力,美国轻而易举地击溃西班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菲律宾群岛以及夏威夷群岛。
至此,北美洲的一隅之地已经满足不了野心勃勃的美国,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印度洋、亚洲、非洲,美国把目光投向全世界。欧洲大陆那些传统列强们,在这个新兴帝国面前,渐露颓势。
美国决心从区域霸主向全球霸主进发。
三,王冠的交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就军事实力、外交影响力乃至综合国力而言,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欧洲依然掌控着整个世界。
而英国,凭借着殖民扩张时代打下的江山,依旧以日不落帝国自居。由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创建的美国,尽管国力已跃居英国本土之上,但仍长期受制于英国的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上,英国以其长期的殖民体系架构,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前)殖民地进行干预和操纵。
但这一切,都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改变。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新的世界格局即将形成。
战争刚爆发时,美国便即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隔岸观火和左右逢源的应对策略,让美国很好把握住了这次危机。年,德、奥投降,战争结束,美国以较小的损失,获得了作为战胜国而得到的巨大战争收益。
首先是政治影响力,作为唯一没有元气大伤的战胜国,美国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世界事务话语权和政治威信,除了政治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美国也收获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在经济上,凭着战争期间美国对交战国的贷款业务,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摇身一变成了债权国,发了一笔影响甚远的战争财。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霸权而言,是一次堪称为里程碑式的历史大转折,以一战为分界线,在此之前,英国为主,美国为从,在此之后,美国为主,英国为从。
一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段混沌发展期,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静静蛰伏,而欧洲一众传统列强,则在战火重创后辗转重建。
年,英国颁发《威斯敏斯特法案》,宣布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盎撒殖民地为自治领,是“独立平等的主权国”,与英国组成英联邦,共同拥戴英王为国家元首。
《威斯敏斯特法案》的颁布,意味着英国失去了对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重要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权,至此,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全球势力被大幅削弱,这是英国在国力衰退与殖民地离心力之间妥协的无奈之举。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欧洲格局,让一众欧洲列强分崩离析;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则彻底将欧亚大陆烧成焦土废墟。
英国、法国、德国、苏联……一个个传统大国在战争泥潭中艰难挣扎,而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洲,一个本土在两次大战中几乎均毫发无损的庞大新兴帝国则凭着战争红利,扭转此前的经济危机,正式登上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并将曾经紧追不放的诸多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其中就包括了前宗主国英国。
面对美国的碾压,英国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加、澳、新等盎撒国家已逐渐摆脱了英国的操纵,向更强大的盎撒领袖国家——美国靠拢,英国不甘心于霸权的旁落,却无可奈何。
在亚洲,为了应对美国在英国传统影响力区域(南亚、东南亚)的不断渗透,英国决定发起所谓的“科伦坡计划”,全称为“南亚和东南亚经济合作发展科伦坡计划”,计划旨在通过资金引进、技术支援、教育及培训等形式,对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提供生活消费品、资金、技术、人员等援助,从而促进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但很可惜,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英国不得不接受国力衰退的事实。与此同时,如日中天的美国在欧洲发起马歇尔计划,逐渐掌控西欧经济政治格局,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建立起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霸权体系和世界秩序,影响力覆盖全球,综合国力趋于鼎盛,甚至被称为“新罗马帝国”。
英国终于收起了大英帝国的野心,低下高贵的头颅,委下身子,向曾经的殖民地俯首称臣。
孤悬海外且狭小的疆土,是英国无法逃脱的国运枷锁,在过去的一千年里,英国的国运总是呈现波浪形,在一流强国与二流国家之间起伏不定,进则称霸欧陆,退则据守孤岛。在冷兵器时代,英国尚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实现称霸一方的目标。
但随着数次工业革命爆发,工业化时代和热兵器时代来临,英伦海峡曾经的天堑如今成了浅浅海湾,而体量过小、缺乏战略纵深则是英国最致命缺陷,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衰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而反观美国,和英国相比,国土面积数十倍大的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战略纵深和体量优势。远离亚欧大陆、独霸美洲一方和长期的安全稳定也是美国赖以称霸世界的主要条件,要知道,上一次在美国本土爆发的大规模战争,还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南北战争。
更何况,美国还继承了前宗主国那一套离岸制衡的优良传统技能。
四,变局
不知不觉,太阳西落东升,又到了世界霸主王冠的新一轮交替的关键时刻,东边的古老文明正焕发新生,而西边的老大帝国却似乎颓相渐露,这将又是一个激荡人心的大变局,东风终将压倒西风,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新时代即将来临,拭目以待吧。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