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美国和欧洲人爱吃牛肉中国人爱吃猪肉
有小伙伴私信了我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这说貌似没毛病,但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因为根据调查显示,欧洲的肉类消费占比中,猪肉占了47%,牛肉仅占16%,占比第二位的是鸡肉约占35%。而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牛肉确实是肉类消费占比最多的,猪肉紧随其后,但是,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牛肉的消费占比就持续的减少,到了年,禽类的消费占比就超过了牛肉和猪肉(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表的《世界和主要肉类生产国的消费结构分析》)。所以说,欧洲人更喜欢吃猪肉和禽类,现在的美国人更喜欢吃禽类。
当然,在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以猪肉为主要的肉食,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牛肉呢?我国为什么一直都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国为什么喜欢吃猪肉?
其实说喜欢吃不太严谨,应该说最常吃才更精确,因为同等重量的肉,显然猪肉比牛羊肉要便宜很多。当然,食性是由地域文化的不同慢慢形成的,我们的祖辈就主要吃猪肉,到了现在依然如此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下面我们就慢慢地分析一下道理。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牛是由原牛驯化而来的。因此,我们先来看一下牛和猪的驯化时间。
家牛
原牛是家牛的祖先,而原牛早在距今1万多年前就出现在了欧亚大陆上,但是,从在新月沃土出土的牛类遗骸看,最早将原牛驯化为家牛的是早期的欧洲人,而驯化的时间约在距今多年前。而亚洲虽然当时也有原牛分布,但是没有任何驯化的痕迹,直到距今约年前,亚洲的家牛才出现,但是从亚洲家牛的基因上看,它除了与欧洲家牛相近(原牛的基因)外,还与印度的瘤牛有着形似的基因,因此,亚洲的家牛很有可能是原牛与瘤牛的后代。
家猪
野猪是家猪的祖先,而从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家猪遗骸看,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是我国早期的劳动人民,这一点从古生物学家对西安半坡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猪骨就能看出。而根据对猪骨的研究发现,大约在距今约年前,野猪就已经被驯化成功了。
因此,从家牛和家猪的驯化时间上看,在亚洲地区,家猪要比家牛早驯化了约多年。在这段时间内,亚洲人已经习惯了将猪肉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尤其是最早驯化猪的中国。同样的,在欧洲大陆上,猪的驯化也比牛要早。所以,驯化时间的早晚决定了肉类的主要占比。
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牛肉?
在开始我们就说过了,现在的美国人更喜欢吃禽类,而不是牛肉。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牛肉确实是美国人的主要肉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个问题与科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主要还是历史问题。最早北美是作为欧洲殖民地的,而北美本身就有一种野生的牛科动物-美洲野牛。北美野牛实际上是欧洲野牛迁徙后的新物种,在北美大陆上,欧洲野牛迅速的发展壮大。而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多个国家在北美大陆上开始殖民,到了19世纪,欧洲人开始大批的猎杀欧洲野牛,而原因很简单,就是当作食物。到了20世纪初,野生美洲野牛的数量仅剩下了21头,但是在之后美国的立法保护下,美洲野牛被成功地挽救了回来。但是正是欧洲人的这一举动,让北美的原住民也逐渐的习惯了吃牛肉。
为什么后来美国人逐渐变得以禽类为主要肉食,而我国则没有任何改变?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问题就出在投入和产出比上,简单的说就是同样的饲料喂养不同的动物,得到的肉不同。通常一头猪一天要吃掉自身体重5%的饲料,也就是说一头公斤的猪,一天要吃5公斤左右的饲料,而一头牛虽然一天只吃自身体重3%的饲料,但是牛的体重显然要比猪重很多,因此,牛需要的饲料要比猪的多,这就是投入和产出比问题。再加上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在饲料喂养的情况下,仅需要6个月左右就可以,但一头牛从出生到出栏则至少需要15个月的时间。所以,饲养周期较长,也是猪肉比牛肉在肉类占比中高的原因。
其次,家牛一直以来就被当作是人们的好帮手,它能负重,能耕田,所以牛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比“好吃懒做”的猪要高。所以,在我国猪作为主要肉食从未改变过。
而美国之所以会将禽类作为主要肉食,主要原因也跟投入产出比有关系,在养殖下,鸡比猪需要的饲料更少,且出栏时间更短。再加上牛肉对于美国属于先入为主,所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选择了成型时间短、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鸡代替了一部分的牛肉。
总结
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动物作为主要肉食,主要原因还是先入为主,其次,再考虑投入产出比以及动物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驯化时间早,繁殖能力强,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猪是作为主要肉食的不二之选。而作为美国来说,牛肉先入为主,但是牛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所以他们选择了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且饲养周期相对较短的禽类,逐渐代替了一大部分的牛,最终形成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143.html